12月26日,省厅调研组到集团公司咨询的项目-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开展年度检查。谏壁船闸地处江苏省镇江市东郊谏壁镇,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“十字”交汇口,是苏南运河唯一直达通江的大型复线船闸。它北接齐鲁,南接浙江,西通川鄂,东邻上海,长年通过十三个省、市的运输船舶,船舶通过量连续多年过亿吨,素有“江南第一闸”之美称。

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是“水运江苏”的先导示范工程。一线船闸按照370×34×6(米)的规模进行扩容改建,建成后的谏壁一线船闸将成为“世界内河最大单梯级船闸”,届时将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京杭运河江苏段。

谏壁一线船闸改造前、后对比
建设过程中,施工难度大:
1、边通航边施工,单闸保通保畅难度大。
谏壁一线、二线船闸中心距离仅为80米,且一线和二线船闸口门毗邻,在一线船闸扩容改造期间,二线船闸需保持正常通航。由于船闸施工面紧贴航道,给施工组织、方案策划、质量和安全管控以及工艺选用等各方面都增加了难度,也拔高了施工技术等级要求。
2、超大深基坑施工,安全风险大,技术要求高。
项目为世界最大单梯级船闸,船闸闸首占地面积3388平方米,闸室尺寸达370×34×6米(闸室长×闸室宽×门槛水深),闸室长宽尺寸超过三峡船闸单级闸室(三峡船闸单级闸室长宽为280×34米)。因船闸规模大,本项目基坑最大深度超过21米。
针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重点,通过信息化、智慧化手段辅助施工,切实保证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与质量:
1、智慧拌合站
依托BIM技术,立体化展示拌合站模型:实时展示拌合站生产统计及砼配比监测,配比预警及闭合率统计、相关人员设备统计;加强安全管理,做好隐患排查,切实维护工程安全与人员安全。

2、智慧基坑
依托BIM技术,绘制基坑模型:对接第三方监测数据,图形化立体化直观展示基坑监测数据及预警信息。实现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24小时自动化监测,对监测数据自动采集、实时传输、自动预警,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。

3、智能观测体系
采用人工观测及自动化观测相结合,实现船闸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。针对不同施工工序安全隐患,引进测量机器人、密集分布式光纤等多项高精度、覆盖范围广的自动化监测技术。通过深入分析船闸基坑施工特点,对环境量(水位)、整体响应量(沉降位移和深层水平位移)、微观响应量(应力)进行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测。

4、智慧船闸
建成后的谏壁一线船闸,从全自动船闸运行、全流程安全保障、全方位过闸服务、全数字船闸运维、全寿命绿色低碳五个方面,实现“少人值守、自主运行”的新型运管模式,打造“安全快捷过闸、智能高效管理、科学精细养护”的智慧船闸典范工程。

5、安全船闸
以“世界航闸标杆,安全管理一流”的责任担当,扎实开展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,坚决落实防控措施和闭环整改。建设过程中以创建“平安工地”省(部)级示范工程为平台,丰富航闸工程建设中安全信息化管理新内涵,同时预设“运营期健康监督”设施,量身打造船闸“体检系统”,努力开创航闸安全管理的新示范。

6、绿色船闸
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持续利用岸电、船舶垃圾和油污水接收设施等减少船舶污染,全方位探索船舶污染防治新路径。同时努力实现绿色建设和绿色运营有机统一,建设期采用碳足迹核算办法并从能源消耗、低碳材料、施工工艺、资源回收等多个角度减少碳排放,运营期建设小型“风光储”系统,应用绿色设施设备,实现全方位“近零碳”,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船闸。

7、美丽船闸
秉持“门户画卷·一览江河”的设计理念,强调谏壁船闸门户地位及独有的景源风貌,同时积极打造城市新门户形象,呈现谏壁船闸独特的航运文化。通过飘带式绿道串联整体空间,分别展现“江河之眼”“记忆之窗”“运河之门”“航运之芯”四大篇章,以山水文化起势、航运文化执笔、长江文化泼墨、渔家文化点彩,打造京杭运河上的最美船闸。

8、畅通船闸
2010年首创“复线船闸集中控制”运行模式,2014年首批试点水上ETC便捷过闸,2021年推出“远程电子报港排序+过闸”联合运调模式,同时采用套闸与通闸相结合的放闸模式,船舶待闸时间已由原来的4.5h降低至不到2.5h。未来将继续优化创新运调模式,结合自动化船闸建设全面梳理过闸流程,同时完善船闸运行监测体系,不断提高船闸运行正常率,确保船舶过闸畅通、有序、高效。

作为该项目“平安百年品质工程”咨询服务单位,从创建方案编制、日常工作开展到年终各级品质工程评价,全过程服务好项目的“平安百年品质工程”创建,做到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、系统思维,完整的总结提炼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用创造、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,引领“水运江苏”示范建设。
